
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,导致骨骼脆弱、易于骨折的疾病。药物治疗是骨质疏松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旨在:1. **抑制骨吸收(抗吸收药物)**:减缓或阻止破骨细胞(负责分解骨骼的细胞)的活动,从而减少骨量丢失。2. **刺激骨形成(形成促进药物)**:增加成骨细胞(负责构建骨骼的细胞)的活动,促进新骨生成。3. **补充骨矿化原料**:确保身体有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来矿化新形成的骨组织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骨质疏松症药物类别及其特点:**一、 抗吸收药物 (Anti-resorptive Drugs)**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来减少骨吸收,从而维持或增加骨密度,降低骨折风险。1. **双膦酸盐类 (Bisphosphonates)**: * **作用机制**:抑制破骨细胞,减少骨吸收。 * **常用药物**: * 口服:阿仑膦酸钠 (Alendronate)、利塞膦酸钠 (Risedronate)、依替膦酸钠 (Etidronate)、唑来膦酸二钠 (Zoledronic acid - 口服较少,多为静脉注射)。 * 注射:伊班膦酸钠 (Ibandronate) 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,唑来膦酸 (Zoledronic acid) 静脉注射(一年一次)。 * **特点**:是许多国家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一线选择,有口服和注射剂型,使用方便。需注意口服药需空腹用,用后半小时内不宜躺卧,以减少食管刺激。长期使用需关注下颌骨坏死(ONJ)和股骨骨折等罕见风险。2. **雷洛昔芬 (Raloxifene)**: * **作用机制**: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(SERM),在骨骼上模拟雌激素作用,抑制骨吸收。 * **特点**:主要用于绝经后女性,口服。可降低浸润性乳腺癌风险,但可能增加血栓风险。3. **地舒单抗 (Denosumab)**: * **作用机制**:单克隆抗体,靶向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,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活性。 * **特点**:皮下注射,每6个月一次,依从性好。效果显著,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或禁忌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。长期停药后需警惕“反跳效应”(骨吸收急剧增加)。需关注低钙血症风险和感染风险。4. **降钙素 (Calcitonin)**: * **作用机制**:直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,并有镇痛作用。 * **特点**:鼻喷或注射剂。因长期疗效证据不足,且可能增加髓内骨髓瘤风险,目前在许多指南中不再作为首选或常规推荐。**二、 促进骨形成药物 (Anabolic Agents)**这类药物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来增加骨量和改善骨结构。1. **特立帕肽 (Teriparatide)**: * **作用机制**: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片段,短期使用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,促进新骨形成。 * **特点**:皮下注射,每日一次。适用于高骨折风险的患者,或对其他药物反应不佳者。治疗时间通常限制在2年内。停药后骨形成效应会逐渐减弱。2. **地舒单抗 (Denosumab)**:虽然主要归类为抗吸收药物,但其强大的抑制骨吸收作用间接为成骨细胞创造了更有利的微环境,促进骨形成,具有双重作用。3. **Abaloparatide**:类似特立帕肽,是一种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 (PTHrP) 的类似物,皮下注射,每日一次,促进骨形成。**三、 骨矿化补充剂**虽然不是直接作用于骨代谢的药物,但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至关重要。1. **钙剂 (Calcium Supplementation)**: * **作用**:提供骨骼矿化的基本原料。 * **剂量**:通常建议每日总摄入量(饮食+补充剂)为1000-1200毫克。2. **维生素D (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)**: * **作用**: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,维持血钙水平,对骨骼健康和肌肉功能都很重要。 * **剂量**:通常建议每日补充800-2000 IU(国际单位),具体剂量需根据血清25(OH)D水平调整。**四、 其他药物**1. **雌激素/孕激素替代疗法 (Hormone Therapy, HT)**:主要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,可抑制骨吸收,但需权衡心血管、血栓和乳腺癌等风险,不作为一线推荐。**治疗选择考虑因素:*** **患者具体情况**:年龄、性别、骨折风险(骨折史、FRAX评分等)、骨密度T值、合并疾病、药物耐受性、个人意愿等。* **药物特性**:疗效、安全性、给药途径、频率、成本、可获得性。* **医生建议**:需在医生评估后,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。**重要注意事项:*** **遵医嘱用药**: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和用药指导,包括剂量、用法、疗程。* **生活方式干预**:药物治疗应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均衡饮食(富含钙和蛋白质)、适度负重运动、戒烟限酒、避免跌倒等。* **定期复查**:遵医嘱定期复查骨密度、肝肾功能、电解质(尤其是钙和磷)等,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不良反应。* **关注副作用**:了解所用药物可能的副作用,如有不适及时就医。**总结:**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方案多样,选择哪种药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。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是当前常用的抗吸收药物,特立帕肽是主要的骨形成促进药物。无论选择哪种药物,都应配合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,并定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监测和评估。切勿自行购药或调整治疗方案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配资公司行情,股票配资合作,股市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