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,一到夏天,尤其是六七月,新闻里就天天提“防汛”这俩字,年年都提,年年都重视。这事儿搁老百姓耳朵里,听得多了,就容易犯寻思,为啥咱中国对防汛这么紧张,年年都得防汛,欧美国家那边咋就没听说他们搞防汛呢?
先说说咱们国家的实际情况,中国东部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,夏天雨水集中,降雨量大,而且来得猛,动不动就是暴雨成灾。比如说长江流域,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一的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天这几个月。
像1998年、2020年那样的大洪水,那是真吓人,是实打实的自然灾难,房屋倒塌、庄稼被淹、交通中断,损失惨重。所以咱国家的防汛工作必须年年准备,不敢松劲儿。因为一旦出了事儿,那可不只是经济上的损失,更是人命关天的大事。
再瞧瞧欧美国家,特别是像美国、德国、法国这些地方,他们也有洪水,也闹过灾。比如说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,历史上就经常闹水灾,像1927年那次洪水,那可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,淹了十几个州,死了好几千人。
欧洲那边也一样,比如德国在2021年发生的那次特大洪水,一夜之间就冲垮了好多村庄,死了上百人,损失惨重。所以别以为人家不提“防汛”就真的没事儿,只是说法不一样,应对方式也不同。
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先谈谈,欧美国家的城市发展起步早,排水系统和防洪工程相对完善。他们在城市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防洪的问题,很多地方都有专门的防洪堤坝、泄洪渠、地下排水管网,而且维护得也比较及时。
而咱们国家虽然这些年也在大力投入,但因为人口密集、地形复杂,很多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底子,改造起来不容易。
再加上城市扩张快,一些地方把湿地、水塘填平盖楼,导致自然蓄水能力下降,下雨就容易积水,一积水就容易出事。
中国人对水灾的记忆特别深,从古至今,治水就是国家的大事。大禹治水、李冰父子修都江堰,这些故事从小就听,防洪防灾的意识早就深入骨子里了。
咱们国家现在每年一到雨季,政府就动员部署、提前预警、调兵遣将,这背后是一整套应急管理体系,不是说说而已。
而在欧美国家,虽然也有应急响应机制,但他们更强调个人自救和保险赔偿。遇到灾情,政府会提供帮助,但更多的是事后补救,拿钱填补损失,没有防范于未然的概念,不像中国这样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布防。
另外地理条件也是一大因素,中国地形复杂,江河众多,尤其是长江、黄河、淮河这些大江大河,流经的地方人口密集、农业发达,一旦出事,影响范围广、损失大。
而欧美国家虽然也有河流,但整体上人口密度比咱们低,受影响的区域相对小一些。比如美国虽然有密西西比河,但沿岸很多地方是农业区或者荒地,人口不像中国这么集中。欧洲国家多数国土面积小,河流短小,洪水来得快退得也快,影响时间短,恢复起来也容易。
那欧美国家就不防灾了吗?当然不是。他们也有防洪措施,只是不像中国这样年年提、月月讲、天天讲,而是以长期规划为主,强调工程设施的建设和保险制度的完善。
比如荷兰,这个国家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低于海平面,靠围海造田生活了几百年,他们的防洪系统可以说是全球最牛的国家之一。但他们并不天天讲“防汛”,而是把防洪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部分,融入到国土规划和城市建设中。
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,近年来,极端天气越来越多,全球各地都出现了比以往更频繁、更严重的暴雨和洪水。中国因为本身气候条件就比较复杂,所以受影响更明显。
欧美国家也在频频遭遇极端天气,像加拿大、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这些国家,这几年都发生过严重的山洪、泥石流等灾害。不是他们不防,而是他们也在适应新的环境变化,只是方式不同而已。
中国年年重视防汛,是因为国情特殊、地理气候复杂、人口密集,加上历史经验教训深刻,必须未雨绸缪。
而欧美国家虽然也有洪水,但因为城市规划、基础设施、文化观念不同,防洪更多是长期工程和制度保障的结果,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年年动员、全民参与。
这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,而是基于各自国情做出的合理选择。但如果遭遇同样的大洪水,谁受到的损失小也就一目了然了,您说是这个理儿不?
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配资公司行情,股票配资合作,股市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